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已证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颠覆力。但其成长过程中伴生和积累的问题,正在反制和反作用于这一新生业态,不断培育与改善互联网金融的生存环境、发展动力和成长优势。
绝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多年来都非常重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工具,它们大都已经建立了便捷和完善的互联网网站,以服务其企业与个人客户。不过,这些网站大都是客户与传统金融机构单向或双向联系的工具之一(并列于实体分支机构、电话、信件等其他营销与接触方式),并未促成客户之间的交流(单边或两边),也就无法在客户之间形成一个网络。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并未借助互联网而转变成一个单边或两边的网络平台,也没有培育和产生出网络效应。传统金融机构面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型,远远不是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应用,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互联网精神。当前虽然各家银行大都搭建起了自己的双边平台,模式也日趋丰富,但实际运营中却仍有着较大缺陷。
一、缺乏战略布局,资源投入不足
两个原因使得中资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战略重视不足。一是对互联网金融可能造成的冲击认识不足,对于互联网模式下“赢者通吃”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于银行在平台竞争中作为追赶者的后发劣势认识不足。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银行决策层缺乏足够激励牺牲当期业绩来为未来投资,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这么一个未来盈利前景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的领域投资。也正因此,各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源投人上普遍算不上充足。虽然看不到公开数据,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电子银行相关支出在各家银行总费用中的占比不会太高,而大部分的电子银行支出的主要投向领域又将是ATM这些线下能力以及网银、手机银行这种渠道类产品,而在双边平台上的投人恐怕非常有限。
二、互联网文化与传统银行文化存在冲突
目前绝大多数银行的互联网平台都还是放在银行传统的管理体系内运作,但互联网文化与银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们相信这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银行平台的发展。这些反差包括:第一,“硅谷大奖”与按部就班的银行升迁体系的差异。硅谷的技术天才们之所以每周自愿工作70~80小时乃至于100个小时,根本原因在于“硅谷大奖”的激励:一旦企业成长为下一个google或facebook.那么就有天文数字的财富作为奖赏。与此相比,银行内部缺乏这样一个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机制,考核难以做到有效,晋升因此也就按部就班,薪酬也容易大锅饭。第二,强调创新的互联网文化与强调风控的银行文化存在冲突。创新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但风控则是银行的生存之本。
前者勇于承担风险,而后者倾向于规避风险。第三,强调基层活力的互联网文化与强调自上而下执行力的银行文化存在冲突。创新更多地来自于市场一线,激活基层活力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例如硅谷企业的员工招聘中,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眼高手低的权威更有优势。但当前中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普遍更强调自,上而下的执行,而且业务决策流程偏长、决策权集中在与市场距离较远的高级管理层。
三、缺乏互联网精神
个人POS机专业办理,费率低至0.38%!不做最低费率,只做最合理的费率,良心企业,良心支付!创新符合市场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可谓水到渠成,它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所培育的互联网商务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自然的附加服务。
互联网模式就是尽可能免费提供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图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自然垄断优势。这里的“价格”既包括显性的产品价格,又包括便利性等隐性成本。但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是对互联网模式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贷款等不少产品仍处于卖方市场,因此我们看到,当前上市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存在着大量与互联网模式相冲突的地方,例如域名,所有银行电商平台都只是二级域名,其链接在银行网站首页繁杂的内容中毫不起眼,这显著加大了用户的搜寻成本。特别是一些大银行的互联网平台,随着内容的增加,页面更多地按业务条块来组织,而非基于客户需求特点。一些银行的页面设计非常繁杂,这些都增加了使用难度。从利用网络效应来讲,其实传统金融机构天生就具备优势,因为它们拥有巨大的既有客户资源。然而,由于缺乏网络平台的意识,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很少促成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反馈,因此并未在客户之间编织起一个以自身为平台的网络。如果传统金融机构能够以既有客户为基础,开发出能够激发网络效应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它们完全可以在这场互联网金融战役中保住自己的地盘。
以商业银行为例,它们天生就具有发展两边网络的优势,因为它们一方面拥有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家庭储户)资源,另一方面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资源,只是银行现有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将这些客户编织成一个两边网络、并在两边的客户之间产生网络效应。如果银行改变其传统思维,充分利用这两边的客户资源,通过建立P2P网贷平台或电商网络平台来培育跨边的网络效应,那么商业银行就会成为这一两边网络平台的拥有者。不过在传统银行看来,这可能属于不务正业,所以这些资源长期都被浪费了,把机会拱手让给了互联网企业。
四、组织结构不适应互联网的要求
近几年,一些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自身天然两边网络资源优势,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购”等)或P2P网贷业务(如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业务)。不过,由于在机构设置、股权安排、激励机制、与传统银行业务部门的协调和协同机制、对网络效应的理解和重视,以及对“互联网精神”的容忍度等多方面存在缺陷或不足,大部分银行系的电商平台暂时无法与具有浓厚互联网基因的电商平台相提并论。
银行互联网平台都只提供了跨边网络外部性,而完全忽略了单边网络外部性。
如前所述,单边网络外部性主要来自于低交易成本基础上的人人组织,目前常见的人人组织形式包括评价、信用评级、论坛等,但我们没有看到银行有提供这些功能的意识。这导致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在“触网”的过程中,只是抓住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即互联网技术和营销渠道),而没有抓住它的“神”(即不遗余力地培育和发展其网络以尽快超越网络效应的“临界点”)。这或许与金融机构必须将风险的审慎管理置于首位的“基因”有关。因此,对于绝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来讲,与其抑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或者反向杀人互联网企业的地盘,不如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与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强强联合、扬长避短,把二者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与金融资源都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实现双赢。
五、银行电商平台缺乏开放性
大部分银行互联网平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对本行的客户开放。如此一来,与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相比,由银行创设的网络平台,其银行服务反而是竞争短板。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银行希望通过这些平台强迫没有拥有本行账户的消费者成为自己的客户。但实质上,这些消费者更可能的选择是离开。这一做法的逻辑出发点很显然是对“开放"原则的直接违背。
本文由POS机办理中心整理,未经许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本文唯一地址:https://www.cdkft.cn/xinwenzixun/5864.html,其他地址不完整的均为抄袭!POS机申请办理请添加客服微信号:shandianpos关于加强互联网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
互联网金融在促进金融创新和提升普惠性上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风险也如影随形。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金融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