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不少持卡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疑惑。自己明明办理的是“免息分期”,为什么还款金额要比实际消费金额高出去不少?
难道是银行算错了账?实际上,持卡人有可能是掉入了信用卡“息费”陷阱。据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4374 件,占投诉总量的50.8%。其中,股份行信用卡业务投诉14365件,在股份制银行投诉总量中占比高达78.9%,大量投诉与息费问题相关。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银行应当科学确定信用卡息费水平,持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这意味着,今后,对于持卡人而言,在权益保护更加完善的同时,信用卡息费水平也有望降低。具体而言,新规将如何影响你手中的信用卡呢?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合理核定信用卡额度,尽量减少多头授信,严控过度授信;应严格落实“刚性扣减”要求,在给持卡人授信额度时,应扣除其在其他银行已获得的额度。
实际上,扣减客户累计已获其他机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做法,已经在行业和有关地区实践了一段时间。据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个人征信系统载有个人信用卡相关额度信息,一般银行在受理、审核时都会在征信系统查询已有额度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判断对客户的授信额度,本次《通知》是把已有的做法进行统一。
以“免息分期”为例,不少商户将宣传中的“0首付、0利率”的分期付款称为免息分期,消费者通常将“免息分期”理解为分期付款所要偿还的总金额等于实际消费的金额,不需要付出额外的费用。但实际上,不少银行的分期付款虽然的确不收取利息,但是要收取手续费,根据期数的不同手续费标准不同。
显而易见,免息分期实际上不是完全免费的。如果把手续费看作利息,在信用卡分期付款中,每月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都是固定的。掉入这样的陷阱之后,消费者会发现,分期付款的费用可能比起到相同作用的银行信贷的利息更高。
对此,《通知》专门要求银行在向客户展示分期业务收取的资金使用成本时,应当统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续费等形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客户提前结清信用卡分期业务的,银行应当按照实际占用资金金额及期限计收利息。
这意味着,“明码标价、事前披露”将成为信用卡价格管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和前提。
所谓睡眠信用卡,是指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信用卡。数据显示,目前,信用卡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睡眠信用卡占比普遍在20%~30%,部分银行则高达30%以上。
大量信用卡处于“睡眠”状态,与一段时期以来,部分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密切相关。《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信用卡比率不得超过20%,整改后仍超出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据悉,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
这意味着,不仅长期睡眠卡将面临清理,信用卡发卡门槛也将提高。董希淼认为,这可能会在短期内让银行发卡规模增速有所降低,尤其是一些睡眠信用卡占比较高的银行,但不会出现骤降。